要怎麼帶他們做取捨?
目錄
- 為什麼客戶什麼都想要?
- 預算少≠沒救,先幫助客戶看懂真正的需求
- 怎麼判斷「該留」與「該捨」?
- 提案的藝術:給建議,而不是丟問題
- 成為客戶信任的顧問,而不只是畫圖機器
- 用專業與流程,化解預算焦慮
- 自由工作者與一人公司,更要靠系統化增加收入
每個設計師都懂的暗黑時刻
身為室內設計師的你,應該常常會遇到一種情況,就是:客戶的預算明明就很少,但是他什麼都想要。
你心裡 OS:
- 想要一整面的大理石電視牆
- 還要隱藏式收納
- 還想要系統櫃 + 進口燈具
- 還想要飯店感浴室
但給的預算,只能買一張 IKEA 沙發…
怎麼辦?這就是設計師的專業所在—幫助客戶在有限資源裡,做最好的選擇。
為什麼客戶什麼都想要?
首先,我們要理解客戶心理:
- 他們不是專業設計師,看不懂預算跟工程範圍的差異
- 很多想法是從小紅書、短影音、樣品屋拼湊來的
- 對「施工價格」沒有概念
而對客戶來說,花錢做設計,就想看到「有設計感」的成果,所以,我們不能只說「沒錢就不要做」,而是要幫他們看懂:什麼是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該做的,什麼是在將來有預算的時候再做也可以的。
預算少 ≠ 沒救,先幫助客戶看懂真正的需求
大部分會做裝潢的客戶,最在意的都是:
- 空間看起來是有設計過的
- 視覺上的質感差異
- 實際使用的舒適度
我們要在一開始就做:
- 需求盤點:什麼是「現在不做,以後很難做」?
- 分類需求:功能需求 vs. 視覺需求 vs. 生活習慣需求
像是:
- 泥作、防水、水電、地坪:這些是基礎工程
- 櫃體、燈具:裝飾性或收納性
- 家具、軟裝:可替換、可延後
讓客戶先理解:基礎工程可以確保居住安全與舒適;在預算不足的時候,設計風格可以之後再用軟裝來補。
怎麼判斷「該留」還是「該捨」?
這部分要靠設計師的專業經驗,而不是隨著客戶的感覺:
- 根據分類需求來帶客戶取捨
- 知道什麼是現在不做,以後很難做的工程
例如:
- 水電管線:如果在初期不做,之後要敲地板、拆牆,成本會翻好幾倍
- 床頭櫃:收納功能可以用其他櫃子替代
- 弧形包樑:能解決樑壓床的心理壓力,成本也比訂製系統櫃便宜
要記住:判斷要留或捨,由設計師建議,而不是讓客戶自己猜。如果客戶自己能判斷,就不需要設計師了,不是嗎?
提案的藝術:根據需求給出建議,而不是丟問題,跟客戶說預算不夠沒辦法做
很多設計師提案時,只會跟客戶說:你預算不夠不能都想做,如果要做就要增加預算才行…業主聽到這樣的回答,只會覺得這個設計師的眼裡只有錢,根本不在乎他的需求。
所以的專業提案是:
- 分析完需求 → 告訴客戶為什麼選這個
- 提出替代方案 → 告訴客戶為什麼這樣更好
例如:電視牆與其做整面的系統櫃,不如只做底部收納 + 上方留白,用燈光營造層次感,花更少錢,看起來反而更高級。
成為客戶信任的顧問,而不只是畫圖機器
客戶找設計師,不是要你幫忙跟廠商還是工班下訂單,而是要你幫忙判斷:
- 現實裡能不能做?
- 值不值得做?
- 怎麼做最划算?
這就是為什麼:設計報價不能只寫「設計費 $XX 萬」,而是要說明:
- 包含需求訪談、平面配置、3D 示意、材料建議
- 修改次數
- 完工後追蹤
客戶看到流程,就知道:這不只是畫幾張圖,而是完整的專業服務
用專業與流程,化解預算焦慮
- 第一步:專案溝通表:幫助客戶看懂想要跟需要
- 第二步:工程拆項:泥作、水電、天花板先做
- 第三步:替代方案:購買現成家具,減少訂製櫃體
- 第四步:分期裝修:先硬體,軟裝後補
客戶預算少也不怕,因為有清楚流程支撐專業判斷。
自由接案的室內設計師,更要靠人脈系統增加收入
身為一人公司的老闆,我們不像大公司有業務跟監工,所以更需要組織自己的接案生態圈,平時就要跟工班打好關係,在工程很趕的時候,師傅才會挺你,有問題也會協助你解決。
如何接案才能遇到更好客戶?
- 在接案平台寫清楚「流程+專業+價值」
- 分享過去案例:不只放圖片,要放思考脈絡
- 不怕講預算:講原因,讓客戶知道貴在哪
- 成為解決問題的人,而不是把預算不夠沒辦法做掛在嘴邊
結語|設計師的專業價值,就是幫助客戶取捨
每個客戶都想花少少的錢,得到最多的東西,這是人性,也是現實。設計師的價值是跟業主說「你不能這樣做」,而是:
- 幫客戶分析什麼應該要先做
- 幫客戶找到替代方案
- 在有限預算裡,還能保留設計感
如果客戶只想有人幫忙下訂單,他不需要設計師;如果客戶想有人幫忙判斷、給予專業的建議,他會需要你。
這就是為什麼:
- 要做個人品牌
- 要經營品牌網站跟社群
- 要學會怎麼展現設計師的價值,而不是只是預算接案
讓設計回到本質:
用有限的預算,為客戶做最好的選擇—這就是設計師的價值,也是建立個人品牌很棒的方式喔!